B電影 BB叫
放映片單~
5/18 鼴鼠(El Topo) ; 佐杜洛夫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
5/25 甜心戰士(Cute Honey) ; 庵野秀明
6/01 西部牛仔壽喜燒 (Sukiyaki Western) ;三池崇史
6/08 愛德伍德 (Ed Wood); 提姆波頓 Tim Burton
6/15 殺人不分左右 (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 Wes Craven
週一 ,誠108 , 晚上七點 , 開始 BBB
B電影定義:
B-movie 即拍攝時間短暫且低製作預算的影片,所以普遍佈景簡陋、道具粗糙,影片常缺乏質感,劇情也趨於公式化,沒有良好的品質。另一方面,因為製作預算的限制,通常B级片並沒有大明星參與演出,但都刻意挑選大眾喜歡的類型,常挑選與牛仔、情慾、黑幫、恐怖、神怪、科幻有關的劇情題材,偶爾也會有抄襲當下所流行劇情模式。
發展:
40年代,美國戲院與片商的通路出現所謂雙片約(Double bill)的購片模式。就是戲院跟電影公司購買片子時,依照雙片約規定,必須購買一部正片(A movie),再加一部B級片,但戲院可以選擇是否要一起播放。B級片導演相對A級主流電影的導演來說,有較大的創作自由,不管是在題材、美學或是行銷方式上都是。
70年代以後,B級片風格大大轉變,受到外在政治、反戰、黑人運動等影響,開始將美學形式轉向「誇張」、「唐突」,尤其是受喬治羅密歐活死人之夜(1968)的啟發。其中殭屍電影便是代表,場景一定是小木屋,現場番茄醬一定很多,一定有揶揄宗教、道德、政治的元素存在。
後來有人玩起特殊化妝技術下的分屍、解剖。1974年的《德州電鉅殺人魔》就是當中的代表作之一,爾後,還有更多後來被稱為「剝削電影」的類型片,全都是在賣弄血腥,賣弄器官,讓所有以普世道德觀壓抑天生獸性嗜血本性的觀眾極為瘋狂。
B級片從來沒有式微,只是一方面被主流給吸收,另一方面,美國當初B級片、播削片的精神除了在獅子門(Lion Gate)繼續實踐外,也在世界各地繼續被發揚。
攝影:
由於租不起35mm,或者steadicam、crane等,所以早期B片的惡劣畫質、手持攝影,反而完美對稱人性陰暗面,營造驚悚感。
Source: http://blog.yam.com/tzaralin/article/16068972、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