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德斯(Win Wenders)

出生地:德國

為德國新電影導演之一,溫德斯常被定位為存在主義者,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萊塢形式及類型,主要呈現孤獨、優柔寡斷、不安的意識及探究二次大戰後德國人對其生活中無法抹滅的美國文化的矛盾、衝擊情結。他曾表示:「我的電影就如同現在潛藏於德國的美國化現象。」一般來說,歐洲人都具有強烈的歐洲潛意識,所以沒有任何一位導演像他一樣,呈現出如此豐富、醉心於美國勢力的表徵。

  溫德斯對美國文化的遐思與憧憬起源於他小時候。原名Wilhelm Ernst Wenders的溫德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在杜塞多夫市(屬舊西德轄區)出生,當時正值二次大戰結束,德國無條件投降,美國派兵進駐西德,大兵們帶來的美國文化對西德人而言是如此與眾不同又新穎,讓他們巴不得拋開所有過往,完全投向美國的懷抱,溫德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小時候是個極端害羞、自省的青少年,原本還計劃從事神職,但對搖滾樂和美國電影的熱愛讓他很快地放棄了這個目標。

  長大後的溫德斯在自由堡大學研習醫學和哲學並在巴黎習畫,後來他進入慕尼黑電影學校就讀,這段期間他拍了幾部作品,其中的一部短片《銀色城市》曾在第一屆台北電影節放映過。他的第一部劇情片《守門員的焦慮》就引起影評的注意,這部作品是根據他的朋友Peter Handke的小說所改編,Peter是後來溫德斯的《歧路》一片的原作者,並在多年後又和溫德斯共同創作了《慾望之翼》。

  在他最不滿意的作品《紅字》後,溫德斯拍了《愛麗絲漫遊記》、《歧路》及《道路之王》,自此確立了他「公路電影」的思維和形象。這三部作品中的最佳者《道路之王》描述兩個孤獨、自省又企盼有女性陪伴的男人,乘著貨車在東西德邊境展開旅途;旅程終了時,他們了解生命中那些必須承受的一切。《道路之王》是一部寧靜、近乎於抒情的作品,拼棄傳統影片的心理動機、不安和戲劇性緊張,不難發現溫德斯對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景仰之情(一九八四年溫德斯甚至前往東京拍攝了引人惆悵的《尋找小津》紀錄片,向他心目中的偶像致上最高敬意)。在這些複雜的暗示和迴響中顯露了溫德斯最愛的主題:溝通障礙、德國生活中的美國化現象及德國電影的命運。

  《美國朋友》讓全世界注意到溫德斯。這部片延續了他的主要訴求,根據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Ripley's Game》(即前一陣子的熱門片《天才雷普利》的原著)改編,描寫住在漢堡的一位從事裱框工作的Jonathan(Bruno Ganz飾)生命中最後幾週所發生的事,其中最令人玩味的是他和Ripley(Dennis Hopper飾)間的關係,這位使Jonathan陷入連續殺人案的黑社會分子Ripley無法自拔地被Jonathan吸引,這段奇異的友誼漸漸使Jonathan的婚姻瀕臨決裂,最後甚至讓Jonathan命喪黃泉。這個故事讓溫德斯將焦點鎖定在德國/美國文化間的緊繃,並揭露全球電影製作被好萊塢和美國品味支配已為大勢所趨。在這部片子裏,溫德斯的兩個美國偶像──導演尼可拉斯‧雷(Nicholas Ray)和山姆‧富勒(Sam Fuller)還軋了一角。

  一九七八年溫德斯應導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之邀到美國執導《漢密特》,但在拍攝期間溫德斯與柯波拉在理念上有些牴觸,經過多次修改劇本後終於完成了這部片子,這個在一九八三年上映的版本中僅有百分之三十是溫德斯原創成分。溫德斯把在拍攝《漢密特》時遇到的問題間接地記錄在《事物的狀態》裏,這部自傳色彩濃烈的作品亦指出歐洲和美國在電影製作上的對比。

  由山姆‧謝佛(Sam Shepard)編寫的《巴黎‧德州》談的是一個流浪漢和家人團聚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許多呈現的方式將溫德斯早期作品的主題發揮到極致,並於一九八四年嬴得金棕櫚獎。隨後溫德斯返回柏林拍攝《慾望之翼》,這部如詩如畫、以大量黑白畫面處理的作品敘述Bruno Ganz這位天使下凡的故事,不僅票房告捷,亦使溫德斯獲得一九八七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殊榮,日前由梅格‧萊恩(Meg Ryan)和尼可拉斯‧凱吉(Nicholas Cage)主演的熱門影片《X情人》即由此片改編而來。《巴黎‧德州》和《慾望之翼》實為兩部溫德斯的顛峰之作。

  《直到世界末日》由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山姆‧尼爾(Sam Neill)及Solveig Dommartin主演,他們說服彼此一同浪跡天涯去尋找讓失明者可以「看」的一種相機,這部後現代公路電影對當中所記錄的影像呈現自溺的思維,溫德斯自己對其中的主題相當喜愛,但對觀者而言則為一部深奧難懂的平庸之作。其後的《咫尺天涯》為《慾望之翼》的續集,雖然獲得一九九四年坎城的評審團大獎,但在連貫性、片長及敘事上均遠不如後者,被視為溫德斯繼《直到世界末日》後的又一部失望之作。

  《里斯本的故事》對熟悉溫德斯的人來說應該是部很特別的片子,因為它不論是說故事的方式和配樂都顯得較為輕鬆,與以往差異甚大。故事敘述一位錄音師因導演好友的請求到里斯本去進行錄音工作,結果沒見到好友,只發現他拍好的卷片,因為好友對所做的工作產生困頓而出走了,但他仍忠於所託,拿起了那大大毛毛的麥克風就逕自開始了錄音的工作,最後他感動了好友,完成了他們的共同創作。

《在雲端上的情與慾》則是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闊別十四年的復出之作,由安東尼奧尼和溫德斯共同執導,影片由四段故事組成,主題為邂逅,描述一位導演至歐洲尋找靈感的過程,參與演出的有約翰‧馬可維奇(John Malkovich)、伊蓮‧雅各(Irene Jacob)、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及文生‧培茲(Vincent Perez)等。

  由比爾‧普曼(Bill Pullman)、安蒂‧麥道威爾(Andie MacDowell)及蓋布瑞爾‧拜恩(Gabriel Byrne)主演的《終結暴力》是溫德斯初次運用新科技製作的作品,這部在美國拍攝的片子儘管探討的是時興的監視與被監視的話題,視覺呈現亦相當新穎,也入圍了九七年的坎城影展,仍無法掩飾內容的空洞。

  《樂士浮生錄》(CD進口商原譯「記憶哈瓦那」)是溫德斯繼《尋找小津》、《城市服裝速記》(記錄日本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之後又一部紀錄片,這部細膩的音樂電影記錄了巴西老藝人的音樂生命,電影音樂亦深受樂評們的推崇。

  甫和觀眾見面的《百萬大飯店》是由Jeremy Davies及Milla Jovovich主演,搖滾樂團U2的主唱BONO構思的故事敘述的是住在洛杉磯百萬大飯店的一群社會邊緣人,他們之間的糾葛和後來牽扯出的奇離案件,獲得二千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

  溫德斯的作品有個很有趣的特性,因為他在當中放入了大量自己深愛的搖滾樂,和蒼涼的影像搭配起來著實相得益彰,縱使有時影片並不是那麼成功(如《咫尺天涯》、《終結暴力》),但精心製作的電影配樂依然顯露溫德斯對搖滾樂的高度品味,所以他的支持者中有為數不少的搖滾樂迷。綜觀溫德斯能長期受矚目的因素,應該是他傳神地表達追尋的意念,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都曾在追尋事業、學業、愛情、夢想時,單打獨鬥地走在未知的路途,一路上或許幸運連連,或許孤寂無助,但就如同溫德斯的劇中人,還是帶著那分執著向目的地走去。

 

作品表

  • 帕勒摩獵影 Palermo Shooting (2008)
  • 別來敲門 Don't Come Knocking (2005)
  • 百萬大飯店 The million dollar hotel (2000)
  • 樂士浮生錄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2000)
  • X情人 City of Angels (1998)
  • 終結暴力 The End of Violence (1997)
  • 在雲端上的情與慾 Beyond the Clouds (1995)
  • 慾望之翼 [1987] Wings of Desire (1987)
  • 尋找小津 Tokyo-Ga (1985)
  • 巴黎,德州 Paris, Texas (1984)
  • 水上迴光 Lightning over Water
  • 漢密特 Hammett
  • (本文摘錄自"開演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numovie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